欢迎访问城市建设与投融资管理培训网!

中国城市建设与投融资信息网

 

公积金改革别总是“缝缝补补又三年”

来源: 时间:2014-04-03 07:34:06 浏览次数:

 

据悉,北上广三地沉睡的住房公积金300—600亿之间,高结余资金大都处在沉睡状态,难以被提取、合理运用,导致高贬值。专家称,提贷门槛高,受惠人群少,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住房公积金背离设立初衷,成劫贫济富工具。(42《广州日报》)

  公积金被指劫贫济富,是指如今全国各地房价高企,北上广地区动辄数万元一平方米,买房子首付就需要上百万元,很多家庭工作多年也掏不起。公积金又不能随便取出来,于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却只能惠及那些买得起房的人。这意味着,设计初衷为补贴中低收入者买房的公积金制度,已经成为公众买房和生活的累赘,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公积金的是非功过早已条分缕析,上至专家学者,下至平头百姓,都能对优点缺点说出个一二三。说得简单明白些,公积金必须进行改革了,这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唯一的区别在于,用哪种方式进行改革能最大化保障公众利益。

  其一,通过合并、取消审批权的方式,让公众买房时能更快获得贷款。但是,如今房价一日三变,再快的审批也跟不上房市脚步。而且,这种细枝末节的改革对公积金的弊端无能为力,更像是一味安慰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放弃公积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其二,通过扩大公积金的使用、覆盖范围,例如异地购房、生病提取、教育投入,缓解交钱容易提取难的困境。只是,公积金如此使用又和医保等功能重叠,即使扩大覆盖范围允许直系亲属使用这一笔钱,仍然需要繁琐的手续,性价比不高。

  其三,彻底取消公积金,将其改为直接经济补贴,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办法。公积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政府当初补贴中低收入人群时预设了两个前提:第一,人们肯定需要购买房子栖身安家置业。第二,人们依靠自己自己管理不好公积金。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我们回过头审视前提条件,会发现制度设计有些杞人忧天。

  因为,市场经济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尽管有户籍制度的羁绊,人们也已经高速流动起来了。这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出于经济、工作、生活考量选择不买房,或者其他居住方式。而且,尽管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但就算仅仅出于动物的直觉,绝大多数人也不会胡乱花钱,也会考虑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因为,没有人比他自己更了解个人的利益和需求,政府代替他做出选择未必就是最优的,何不让个人用这钱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公积金改革别总是缝缝补补又三年,任何微改革最后可能都是徒劳,因为政府不能时时处处做国民大家长,鼓励公众自己为自己负责有利社会进步。只是,早已被土地财政套牢的政府部门,是否舍得放下公积金这块含在嘴里的肥肉。

版权所有 ©2015 城市建设与投融资管理培训网    工信部备案:京ICP备19051633号

唯一官方网站:www.ctrz.org.cn   技术支持:允升网络传媒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