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债置换行动进入下半场,高层计划大幅增加置换额度。
彭博社11日援引知情人消息称,中国财政部计划再次增加今年地方置换债券额度。今年额度将从现在的3.2万亿元人民币增至3.8万亿至4万亿元。最终额度还可能调整,且需要国务院批准。
中国财政部没有立即回复彭博寻求置评的传真。
不过,《经济参考报》报道称,目前地方债置换额度完成了两万亿元左右,相比3.2万亿元的目标还差一段距离,而商业银行置换积极性并不高涨。
《经济参考报》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尽管有些地区出台了允许商业银行以地方债作质押获取财政存款的措施,但信贷投放选择面变窄,高收益的资产配置渠道也难找,这些都制约了银行获得资金流动性的动力,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银行综合负债成本攀升,如此一来,银行盈利压力背后的高收益偏好和政府期望降低负债成本之间,博弈进一步升级。
“过去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利率大约7%左右,而地方债利率不到4%。虽然地方债可质押获得财政存款,但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拿钱也难找到好项目放贷,更何况过去财政存款利率大约1%,但现在有些地方期望财政存款利率上浮。另外,央行再贷款利率约2.1%,银行即便补充了流动资金,也需要把这些资金拿去‘增值’才划算。接下来,银行基本不会主动参与债务置换了。”中部地区某城商行高管对《经济参考报》表示。
此前,为了推进地方债置换,中国在11个省份开展信贷质押再贷款试点。财政部、央行和银监会在5月联合下发《关于2015年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有关事宜的通知》,将地方政府债券纳入MLF、PSL和正回购操作的质押券范围。
这意味着,参与地方债置换的银行未来可将地方债通过质押的方式获取央行再贷款,以补充资金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