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城市建设与投融资管理培训网!

中国城市建设与投融资信息网

 

结构性改革的历史逻辑

作者:骆振心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间:2016-04-05 07:35:19 浏览次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新词语,但不是一个新事物。仔细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我们始终没有停止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以往改革概念的拓展与延伸。正是基于历史延续性,笔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源于中国经济现实的理性思考与战略决策,而并非专家学者的解读那样是“供给主义”在中国的政策应用,实际上“供给主义”产生的背景与当前中国的情况相处甚远,充其量只是提供了思维上的参照而已。


三十多年来,我国结构性改革总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第一个阶段是从1997年开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国有企业发展问题,属于供给侧改革。当时外有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内有长期体制性因素桎梏,国有企业面临长期大面积亏损,主要办法是推动国有企业破产重组,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化,国有资本从164个竞争性行业中坚决退出,让位于民营企业,“国退民进”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这一过程持续了数年,1998年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达到高潮,新增下岗职工达到5622万人,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时期。随着国企改革的完成,在经历了几年高失业、低增长后,经济增长逐渐恢复速度,带了一段较长时期的繁荣,这一时期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也是一个有利的因素。第二个阶段是从2008年开始,这个阶段的结构调整重点从供给侧转向需求端,当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需急剧萎缩,我国需求结构不协调的问题暴露出来,这一时期的重点是提高消费在需求中的比重,优化需求结构。主要办法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需求结构调整持续了较长时间,到2015年消费占 GDP比重首次突破了50%,十年提高了约12个百分点,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6年后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结构性改革重点再次转向供给,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计划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式,来重新塑造供给体系。近期的钢铁行业大裁员拉开了改革的序幕,这一阶段的背景是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下降。


结构性改革是对中国经济的深层次调整,通过对经济结构的重新塑造,来实现经济自身的再平衡,让经济循环流动起来,恢复经济增长的动力。实际上,从我国结构性改革的情况看,结构性改革贯穿了一条主线: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一方面,要逐渐让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建立一个有效市场,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宏观职能,打造一个有效政府。我国结构性改革始终在处理两个主要关系:一个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是解决缺位与越位的问题;另一个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主要是再平衡的问题。我国结构性改革的历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逐渐让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过程,市场逐渐替代政府来主导经济的再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政府更多地致力于宏观经济调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对于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仍然是关键。一是应当把满足需求作为重点。应该通过调整供给来满足需求,而不能先有了供给后再创造需求,让需求来消化供给。我国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比如光伏产业,对发展前景过度乐观,在各种补贴政策刺激下,各地一拥而上,导致了大范围过剩,然后再想法办提高装机容量、扩大对外出口的办法来维持光伏产业发展,这实际上就是先有供给,再创造需求,事实证明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展开,不能盲目投资、扩大产能。二是应当依靠市场的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市场发达的国家,这些工作都是由市场来完成,市场可以自动出清,政府发挥作用的空间不大。中国的情况有些特殊,国有企业仍然占据了2/5的份额,虽然产品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要素市场政府的干预依然较大,政府仍然掌握着自然资源市场及其定价权,要推进结构性改革自然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政府发挥作用必须减少行政手段,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让价格机制在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把市场的状况真实地传导到企业,让企业根据经营状况自由决策,让那些长期亏损的企业主动向市场寻找出路,而不是等待政府来包揽包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内会带来一些经济困难,比如对于启动的钢铁企业改革,大量人员下岗与分流,这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同时运用好宏观调控工具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从长期看,供给侧改革通过对经济的供给系统进行了全面重构,能迅速提升产业结构,带来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实现有质量的经济增长,这是一个类似于熊皮特所说的“创新性毁灭”的过程,这也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换句话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剂苦药,但也是一剂良药,只要坚定地推行,必定会取得成效。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青年经济学者)

版权所有 ©2015 城市建设与投融资管理培训网    工信部备案:京ICP备19051633号

唯一官方网站:www.ctrz.org.cn   技术支持:允升网络传媒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