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债务高企,融资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公私合作(PPP)模式被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和拉动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此背景下,一些参与PPP的主体却动机异化,出现很多虚假的PPP,有专家就表示,不要把PPP搞成了P2P。
他说,从2013年开始一直到去年高强度出了一堆文件、制度、办法、条例、规范等,同时我脑袋里面不断有一个词儿蹦出来,就是P2P,两者都是金融的范畴,都存在动机异化的问题。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去年7月也提出,要防范形似而神不似的虚假PPP项目,他说,“搞虚假的PPP,老板搞这个项目,实际上没有收益,他之所以来搞这个项目,是帮政府做一个形式主义、漂亮的改革的面子,其实还是政府自己兜底,甚至政府在这个兜底过程中,好面子而不要里子。”
黄奇帆还说,“把一个有点放高利贷的BT项目,转化为‘PPP’,叫了一个PPP,本质还是BT项目,最后政府背更高的利息负担。搞这类的‘PPP’还不如政府独资干,成本还低一点,这种虚假的PPP是要防范的。”
去年财政部对各地上报的一批PPP项目进行了清理,其中有相当部分属于虚假PPP项目。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投资体制研究室主任吴亚平也在此次论坛上也表示,随着各地方的PPP项目越来越多,包括各地的假PPP项目越来越多,发现PPP应有的模式和作用大大的降低了。
吴亚平认为,PPP是营养品,能解决投融资领域一点营养不良的问题,但多吃无益,遗憾的是,很多人把PPP吹嘘成包治百病的药品;而地方政府在融资饥渴驱动下把PPP当日常食品和饭吃,殊不知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没把PPP当食品和饭吃。
吴亚平提出了判断假PPP项目几条标准:一是看不到专业化运营商,只看到产业基金、信托等财务投资者;二是看不到企业通过运营获利,只看到有企业通过施工获利;三是看不到企业生产或提供公共服务,只看到政府部门或其授权机构承担相关工作;四是看不到企业承担风险,只看到政府保投资回报。
在此次论坛上,吴亚平还从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完善方面,列举了PPP模式现在存在的5大问题。
吴亚平说,第一个是功能和作用的神化问题,我们始终认为在国家现有的体制下面,如果要真正做到PPP,确实需要非常长的路要走,PPP最终的成功需要像发达国家那样,有法制建设,有服务型政府建设,这是PPP模式成功保障的基础。现在来讲的话,实践过程当中是反过来的。
第二个是适用范围的泛化,有的泛化在农业,有的泛化在制造业。PPP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于PPP的模式。
第三个是操作流程的复杂化,就是PPP目前来讲在操作层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大项目一两年都谈不下来,一个是对市场风险的担忧,另外一个是操作层面存在比较复杂的问题。
第四个是制度化政策的虚化,财政部、发改委(出台了很多文件),包括国务院发的42号文里面有很多的政策,但实际过程当中有很多制度政策执行不到位,这个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五个是部门分治显化,这个问题应该说给地方和企业甚至是社会资本造成很大的困惑,到目前来讲应该到了寻求共同治理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