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PPP模式)让私有资本看到了投资蓝海,所以都想“混”一把,而囿于一些敏感的政策,政府和国企都持谨慎的态度,他们考虑的则是“混什么”、“和谁混”、“怎么混”等问题。
在刚刚结束的珠三角水处理交流大会上,PPP模式备受关注,有专家表示,在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PPP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利用。“PPP模式就像是女孩子找婆家,双方都有需求和冲动,但是婚后要幸福,不要有太多冷战。”论坛上一企业负责人说道。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英文缩写,直译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或“政企合作伙伴关系”。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下,水处理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原有的财政资金已经无法满足水务项目投资的需求,水务系统也纷纷寻求市场的力量。上海巴安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霖就在论坛上表示,从市场角度看,私有资本想投资进入公用事业的动力相当足。
据了解,在环保水务行业中,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污泥处理以及危废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和餐厨垃圾等,都广泛运用到PPP模式。广东中以水处理环境科技创新园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东莞的污水处理厂有90%以上都是采取PPP模式。
那么,这种模式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有专家表示,一方面,对政府来讲,PPP模式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债务负担,减缓地方融资平台压力,还能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腾出更多的精力放到规划和监管上。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讲,可以降低参与公共领域项目的门槛,拓宽了私人部门发展空间;对社会来讲,通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能够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企业需要稳定回报
既然PPP有这么多优越性,那能不能广泛运用这种模式呢?对此,张春霖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到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等敏感话题,作为混合所有制中的主动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对“混什么”,“和谁混”,“怎么混”等问题都持谨慎的态度。
对于水务投资人而言,能不能在PPP模式中获取相应的回报则成为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首创创投投资总监胡峻铭表示,PPP模式一定要能保证企业有稳定的收益回报。其中,投资回报既要考虑公共利益,又要保证投资人合理的收益。回报太低吸引不了投资人;回报太高对政府领导形成政治压力,财政最终也无力承担,投资人与政府之间的扯皮就在所难免。因此,算好财务帐是PPP项目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关于价格、补贴水平和其他优惠政策等商务条件的设定,这些都是关乎投资人的回报问题。
张春霖也认为,在PPP项目中,政府要做好招商准备工作,通过竞争机制,让投资人之间充分竞争,产生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和补贴水平,从而使投资回报处于合理区间。他说:“在PPP工作实践中,因前期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后期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或造成政府信誉无可挽回的损害案例比比皆是,触目惊心。因此现阶段要想真正推广好PPP模式,必须充分重视前期工作,比如可行性论证,尽职调查,财务测算,实施方案编制等等。”
“一旦合作,双方都要一起走下去”
“政府一定要把PPP模式的游戏规则制定起来,行业规则一定要有。”青云创投合伙人张立辉说道。
据了解,目前国内关于PPP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PPP项目运作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参与方进行有效约束。除此之外,相关的风险分担机制还不成熟,由于项目经验不足,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发起人(建设方、运营方、融资方)、中介机构(规划设计、咨询)等风险共担机制。最后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合理定价机制以及对企业的“约束性条款”,导致部分项目出现“暴利”或亏损。
对此,张春霖认为,一定要签订完善的协议,协议是规范PPP项目合作双方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其重点在于划清责权义务,设计好利益分配机制,界定好项目风险和解决措施。他以北京地铁四号线为例,在这个PPP项目协议中规定,如果实际客流连续3年低于预期客流,政府要向PPP公司进行补偿;如果实际客流超过了预测的客流,PPP公司要把多出的利润和政府进行分享。
这就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正如论坛上所说的,PPP就像是女孩子找婆家,一旦结成婚姻,就不存在欺骗问题,都是两情相悦,一旦合作,双方都要一起走下去。
呼唤顶层设计
然而,在PPP模式如此大热的情况下,也有专家表示,PPP并不是万能药,需要冷静思考。当前,PPP被视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为新一轮城镇化筹资的重要手段。但论坛上有多位专家也表示,PPP并非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万能药,推动PPP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一窝蜂而上,做好PPP顶层设计、引导各级政府官员和企业充分认识PPP模式。
据了解,目前各个部门都在推广PPP模式,在2013年7月31日国务院提出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后,各部委都在大力推进,落到财政部就叫PPP,在发改委那边就叫第三方服务,环保部叫合同环境服务,也叫第三方的专业治理服务,无论其名称是什么,其本质都是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
清华大学教授王守清曾就PPP的顶层设计问题表示,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完全覆盖PPP,在行政管理上没有任何一个部委的职能可以覆盖到PPP。他主张,应该顺应我国的政治制度,成立一个跨部委的管理PPP的有形机构,例如中央的PPP管理机构负责顶层设计,是宏观的,另外各部委按照各自职权也可以有一个对应的PPP管理中心。
对于这个问题,有些省份也在努力做出尝试据报道,作为PPP试点城市所在的省份之一,黑龙江省透露,下一步,黑龙江将成立省级PPP工作机构,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据了解,目前广东省仍未有PPP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