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新闻通稿显示,我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中国的债务情况表现为各领域不均衡,政府和家庭领域较低,非金融领域较高。
具体而言,2015年中国政府债务率为39.4%,若加上或有债务则上升到41.5%,低于欧盟60%的预警线。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水平较低,社科院数据显示,2015年末中国住户杠杆率在40%左右,同期美国为79.2%,德国为53.6%,主要发达经济体平均为75.2%,都高于中国水平。
非金融企业债务为我国债务主体,也是近年我国杠杆率快速上升的主要推动因素。截止到2015年底,社科院数据为131%,BIS(国际清算银行)数据为170.8%。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债务数据进行进一步核实比对,确认后会适时公布。
去杠杆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有效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是当前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关键。对此,国务院层面给出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对策如下:
1.宏观上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宏观大局不稳,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杠杆率还会上升,要在发展中消化杠杆率。为此,中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避免经济运行“硬着陆”。
2.策略上有序渐进去杠杆。杠杆上得过快有风险,去的过快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要遏制杠杆率过快上升的势头,把增量控制住,再稳步推动杠杆率绝对水平下降。
3.结构上优化杠杆分布降低企业杠杆。根据我国债务杠杆分布情况,可优化债务在政府、居民和企业之间的配置,政府和居民部门可适度加杠杆,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对于企业去杠杆也要区别对待,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债务期限结构、在经济周期中的阶段等,有扶有控,稳妥有序开展去杠杆。
4.治本之策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杠杆率。降杠杆根本上要释放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具体来说,一,简政放权、国企改革、兼并重组、僵尸企业出清、化解过剩产能、清费降税等多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淘汰低效生产者,推动资本向高效生产者转移,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增强企业债务清偿能力。
二,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推进债券市场规范发展,完善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建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三,继续深化利率、汇率、监管等相关改革,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