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城市建设与投融资管理培训网!

中国城市建设与投融资信息网

 

地方债改革还应向纵深推进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16-09-08 07:38:01 浏览次数:

据媒体报道,今年前8月,地方债的发行量高达4.8万亿元,这个数字已经比去年全年的3.8万亿多了一万亿元。市场预计,今年的总发行规模可能要超过6万亿元,包括5万亿左右的置换债和1万亿左右的新增债。


从2014年国务院发布43号文以来,地方自主发债一度出现各种波折,先是对存量债务的甄别报告迟迟不能发布,尔后则是市场对地方债兴趣寥寥,再是央行通过政策鼓励商业银行购买地方债,进而出现了一些省份地方债利率甚至比国债还低的奇葩现象。在短短2年时间内,地方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规模。地方发行的置换债数额比到期债务多,其中一部分被用于提前偿还尚未到期的高成本负债。


在某种意义上,这项“开明渠堵暗道”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成功。虽然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都在下行,但是这两年地方政府没有出现明显的财政困境,相反,今年地方政府重新变得很有钱,因为地方债对地方收入形成了强支撑。但是,地方债的改革绝不能够就此打住,改革其实仍然在半途,亟待继续深入推进。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实行的宽松政策推动下,地方融资平台狂飙突进,猛加杠杆,导致了负债率大幅飙升。市场陡然发现——隐患已经形成,却找不到对策。


中央政府随后也开始重视地方债务风险,连续组织了多次审计,摸底债务情况。摸底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地方债务风险可控,因为很多资金是用于投资,形成了固定资产,并不是被挥霍掉了。


这缓解了市场的担忧。但真正化解难题的任务留到了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政府手中,严格来说是由财政部来主导债务处置。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43号文是个标志性的事件,这个文件提出了清晰的改革思路:开明渠,堵暗道。即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堵住地方隐形的债务通道。


这是明智之举,因为地方政府通过各种隐形通道的融资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不可控,谁也不知道地方到底借了多少钱。而现在允许地方公开发债,至少数据是清晰的。这项改革实现了地方债务的“乾坤大挪移”——短期债务变长期债务,而且融资成本大幅降低。


但是,深层次问题真的化解了吗?


从债务量来看,其实不增不减,债务置换降低了融资成本,但债务仍然存在,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债权人而已。债务期限延长,还债的任务留给了后任解决。


这也就产生了道德风险。既然可以很轻松地发行长期债券,那何乐而不为呢?反正还钱是五年或者七八年上十年之后的事情。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地方会这么乐于发债。


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发债的预算约束问题。目前这个约束机制在中央,由全国人大来批准总的发债额度,然后再分配给地方。地方只要不超标,就可以尽情地发债。但是,地方债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而不是中央政府。地方仍然没有实现对自身债务问题的约束机制。地方发债,本质上应当不仅仅要接受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的额度约束,还应接受地方人大的约束,形成地方的权责监督机制。


而且,还应当抓紧推进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地方既然有负债,那么可承受的负债限度是多少?这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否则会出现过度负债的情况。地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可以用来对地方负债水平进行评估。当债务过高的时候,应当允许地方变卖部分资产用于还债。


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推进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产权清晰化的问题。而对国有资产的变卖和处置问题,更是涉及到非常敏感的问题。


再者,地方政府发债的风险定价机制仍非常不完备,如果不是央行出台政策鼓励商业银行买债,商业银行起初根本不愿意购买这些债券。那么,如何对这些债券进行评级呢?地方政府的信息披露足够透明吗?地方政府愿意接受市场化的评估打分吗?市场对不同地区地方债的定价真的体现了风险差异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仍有待改革深入推进,乾坤大挪移式的债务置换只解决了燃眉之急,化解了当前的难题,但离建立一个真正高效的地方债券市场还有很远的距离。

版权所有 ©2015 城市建设与投融资管理培训网    工信部备案:京ICP备19051633号

唯一官方网站:www.ctrz.org.cn   技术支持:允升网络传媒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