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城市建设与投融资管理培训网!

中国城市建设与投融资信息网

 

新型城镇化大幕开启 警惕盲目造城走老路

来源: 时间:2013-01-31 08:38:50 浏览次数: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单独论述,并列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各地也在最近纷纷推出各自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和目标。湖南省在去年11月发布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中也提出,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达到15个左右,中小城市达到50个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要力争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单独论述,并列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各地也在最近纷纷推出各自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和目标。这表明,新一轮城镇化的大幕正在拉开。

  力推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志。无论是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还是经济合作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人口比例和非农就业比例都很高,这也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很重要、很清晰的标准。

  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不可谓不快,但城镇化的质量不高。所以对当前推动的新一轮城镇化,中央特别强调要着力提高质量,走一条与之前不同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专家分析,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二是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合理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并使其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三是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宏宇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打破现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现状,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城乡经济系统的市场、交通、信息等应开放统一;城乡社会系统应治理高效、和谐有序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文化系统应交流顺畅,具有活力;城乡生态系统应统筹管理、统一维护。”陈宏宇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新型城镇化的论述则更加简明。他在前几天考察调研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各地密集发布规划和目标

  目前,城镇化已经成为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并冀望很高的发展动力。新年刚过的14日,广东省政府就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这只是最近推出类似规划的众多省级政府中的一个。

  在此之前,已有山东、贵州、陕西、湖南、河北、江西等省份通过召开会议或批准规划等方式,提出了城镇化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如去年126日召开的山东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山东省城镇化率到2015年达到56%以上,到2020年达到63%以上。

  湖南省在去年11月发布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中也提出,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达到15个左右,中小城市达到50个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要力争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记者注意到,各地的城镇化部署除了城镇化率目标之外,也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墨较多,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在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表示,广州未来城市化发展中城乡“两张皮”的现象将逐步改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保、低保等制度将并轨运行,逐步消除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待遇差别,消弭社会经济“裂缝”。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也提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着力统筹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产业向农村拓展,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任务

  在城镇化日益成为热词的当下,不少专家也不无担忧地指出,城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更不能急功近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何为历史任务?就是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徐小青说。

  观察部分地方的城镇化规划,仍然把大量篇幅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上。专家指出,要警惕城镇化走偏,警惕一些地方打着城镇化的旗号,重新走上热衷房地产开发、盲目造城的老路。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一些地区适度扩大城市规模是需要的,但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城镇化的前提是有产业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人聚集起来之后还得离开。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一定程度以后两者相互作用,城镇化又推动工业化发展,再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服务业开始发展,并逐渐超过工业的比重。这是城镇发展的规律,不可违背。”

  实际上,造城容易,而把农民真正从农村转移出来变为市民却很难。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农民工2011年底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为16.4%,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为18.6%,参加工伤保险的为27%,参加失业保险的为9.4%。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空间,看到人的城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但如果农民工没有真正成为市民,这个潜力尤其是消费潜力是出不来的。”徐小青说,所以我们走的路,一定是新型城镇化之路。

版权所有 ©2015 城市建设与投融资管理培训网    工信部备案:京ICP备19051633号

唯一官方网站:www.ctrz.org.cn   技术支持:允升网络传媒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