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地方政府对PPP的推广跃跃欲试,民间资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未来污水处理和再生行业将从BOT模式为主变为PPP模式为主流,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青岛一家水务公司负责人王国华告诉本报记者。
王国华的水务公司做了8年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水处理循环利用。最近两年,他发现业务越来越不好做了。
“城市污水处理主要采用BOT模式,除了技术和运营能力,对公司资金实力要求很高,现在国内水处理行业几个大的上市公司占了很大市场份额,以后这个行业的中小公司会越来越难做。”王国华说。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调研,从去年开始,他把目光转向城市生活污水分散化处理和循环利用领域,在他看来,这块儿将是未来水处理行业新的增长点。
“城市生活污水分散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并不是新领域,只是以前一直没受关注,原因就是用水成本比较低,污水分散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的成本又比较高,因此,政府部门和用水的业主都没有动力。”王国华说,这两年随着用水成本的提高和未来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的趋势,使得很多人开始重视这一块儿,但是难点在于怎样建立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而从去年底开始,PPP模式的大热让他感觉豁然开朗。
他认为,城市生活污水分散化处理和循环利用难点主要是前期的投入,“如果单靠用水单位自己投资购买设备、改造现有的管道,资金问题是个大难题。而PPP模式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按照王国华的设想,前期的设备和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三部分:用水业主承担一少部分、政府财力投入一部分、项目运营公司再承担一部分,污水处理循环利用节约的资金由项目运营公司和用水业主共同分享。这个模式结合了PPP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两者的优点。
其实,这个模式也并非王国华的闭门造车。201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始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项目采取PPP模式,政府财力投入一部分、供热企业贡献一部分节能效益、节能服务公司让渡一部分利润、建筑产权所有者少担一部分,有效“捆绑”整合多种资源,实现了“四方共赢”。
在详细分析了这种模式后,王国华感觉这种模式可能会很适合城市生活污水分散化处理和循环利用领域。
最近两个月,王国华一直待在北京,他找了几个研究机构请专家帮忙设计完善这种模式。
“好几个地方政府都对这种模式比较认可,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地方的特点完善这种模式。从长远看,在市政公用事业发展PPP模式已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王国华说。